港版798——“油街实现”追求将艺术变成生活态度
在香港北角一个不太起眼的小区内,作为香港先锋艺术的实验室和共创社——“油街实现”隐匿其中。这个被称为港版“798”的小院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前往。
这里的负责人——香港康文署(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艺术推广办事处总监刘凤霞女士带着记者揭开了这里的神秘面纱。
“油街实现”外景(风味小吃“油街实现”供图)
生活与艺术相结合 就是如此前卫
与“世外桃源”的想象不同,从炮台山地铁站出来不到两百米,就到了目的地。
甫一进门,“不做白不做,做了也白做,白做也得做”的巨大标语就显现在眼前。面对记者疑惑的目光,刘凤霞告诉我们,这包含着“生活中实现艺术、大胆地试验艺术”的寓意。
记者本以为随着她的脚步,会被带到一间会客室准备采访,没想到被领到了一间“大厨房”。刘凤霞解释道,“这是一个艺术空间,一个实验室及共惠济军海医院位置创社,这里可以让艺术界人士及不同社群相互交流、发挥创意,从而让无限想象及意念在油街不断实现,擦出意想不到的火花。”在她看来,只要你走进了油街,艺术就开始成为集结各方创意、连结人与社区的载体,各种创造的力量就会自动蔓延伸展开——正如采访时身处的“大厨房”。
一旁的“90后”或是低头切菜,或是摆弄电脑软件,加上正在进行采访的诸人,原本不太相干的几组镜头,却一点都不让人感到别扭,反而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环顾四周,架子上摆满了青年们制作的各种艺术品,有的富有青春气息,有的则稍显粗糙,然而都被“公平”地摆放到一起。边上的小黑板还以刚劲有力的字体写道:“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刚刚成功举行了‘火花’系列展览。现在让我们再接再厉,进行名为‘燃点’的新一轮作品征集”,末尾注明“欢迎所有在香港居住及工作的创作人与我们分享很新的创作意念”。刘凤霞认为,无论是否艺术家出身,只要心怀创作,都有资格参与展览,只有这样,才能让艺术真正走进社区百姓家中。
“‘油街实现’就是这么前卫。”刘凤霞说,“我们的口号是‘燃点艺术灵感,注入创意力量’” 。
游客在《史丹利》展品区(“油街实现”供图)
不在乎名利与比较 强调艺术的生活味
说起艺术空间,不能不让人想起北京的798艺术空间,那么“油街实现”与798艺术空间有何异同?刘凤霞认为,两者都是文化创意的园区,虽然“油街实现”的空间相对不大,但更强调艺术的生活味。“如何把艺术变成你生活的态度,是我们所追求的。”她说。
洋房里正在进行的展览引起了记者的关注。
一个叫《史浙江儿童癫痫医院丹利》的作品是为记录战争时期赤柱集中营的历史而创作。整件作品通过堆满一个大房间的沙子和整个墙壁的投影,营造出沙滩的氛围,配合墙上一幅幅真实战俘签名与蓝天背景相结合的印刷品,将观众带回那段沉重的历史。
还有一个叫《切身》的主题作品形式十分新奇:作者将自身的头部、躯干和四肢分别由数台电视屏幕放出,在观看时电视本身也会转圈移动,以示观众边跟随移动边观看。刘凤霞解释成,这个作品的立意是让观众们得以“通过代入的方式,借作者不同的身体部位或感官,让自己重塑对身体和自主的意识”。
众多展品让人耳目一新,但记者仍忍不住抛出一个十分“传统”的问题:如何解决要艺术还是要“面包”的问题?刘凤霞表示,艺术与商业的矛盾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主题,自己对此表示包容,但也有坚持——她认为,一方面应鼓励艺术家把艺术创作作为事业来继承;另一方面也不反对通过在艺术空间展出的形式,让创作人有机会被全球各地策展人邀请展出作品。“在‘油街实现’,我们可以将他们的作品介绍给收藏家,也可通过各种渠道将艺术家的创意传播出去。”
在刘凤霞看来,“油街实现”并不在乎名利与比较,在乎的只有将艺术推广进社区生活及培育年轻艺术人才,给人们以毫无负担地大单试验艺术的机会和场合。在艺术升华和融入生活的过程中,艺术将作为连接个人与社区的载体,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和谐的氛围。
资料图片:原香港皇家游艇会会所(“油街实现”供图)
原址积淀百余年历史 见证香港两个世纪变迁
记者采访时恰逢淅淅细雨,往窗外望去,“油街实现”仅有的几幢精致小洋楼,略显云雾缭绕,别有意境。刘凤霞告诉我们,“油街实现”其实来自该地址“油街12 号”的粤语谐音。
油街12 号本身在香港属于“二级历史建筑”,前身为1908 年建成的香港皇家游艇会会所,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周遭的建筑和环境一再变化,唯独这里的红砖屋、百年大树和大草坪不曾改变,犹如闹市区中的一篇“静土”,默默见证着香港两个世纪的时代变迁。
2013年5月22日起,在香港康文署辖下艺术推广办事处筹划下,“油街实现”正式启用。之所以用“油街实现”而非“油街12号”,意在喻指此地可作为艺术工作者实现梦想和艺术爱好者收获体验的起点。英文名称"Oil"则取自汉字“油”的直译,使人们容易通过这个联想塑料机械到“油街”二字,甚至为了“提高青春活力”而将字母“l”改成感叹号“!”。
区别于艺术推广办事处另一个场地——侧重艺术深度和培训香港视觉艺术中心,“油街实现”主要从横向发展,向各种人群提供实验的空间,诱发崭新思维,扩展艺术创作的可能性,并常与香港的建筑、艺术、设计专业的师生合作举办一些创意活动。
在外界看来,“油街实现”虽属康文署下辖机构场地,但其强调“实验室”与“共创社”的概念,并主动建立平台来连结人与社区,“气度较同类场地宽容”,实属极为“接地气”的亲民窗口。(曾伟 付龙 王子涵 覃博雅)